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
×
×
梅里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贵池区秋江街道办事处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08-09-23

 

梅里工业集中区

 

 

 

 

 

 


目 录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

 

 

 

(一)发展背景及机遇

 

 

 

 

 

(二)发展基础与优势

 

 

 

 

 

(三)制约条件与挑战

 

 

 

 

 

二、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产业指导思想

 

 

 

 

 

(二)产业发展基本原则

 

 

 

 

 

(三)产业发展规划期限与目标

 

 

 

 

 

三、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四、工业集中区空间布局及主要产品发展任务

 

 

 

(一)布局思路及框架

 

 

 

 

 

(二)主要产品发展任务

 

 

 

 

 

五、支撑体系建设

 

 

 

(一)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二)现代服务支撑体系

 

 

 

 

 

(三)投资融资支撑体系

 

 

 

 

 

(四)技术支撑体系

 

 

 

 

 

(五)人才资源支撑体系

 

 

 

(六)中小企业成长支撑体系

 

 

(七)生态保障支撑体系

 

 

 

 

 

(八)安全保障支撑体系

 

 

 

 

 

六、工业集中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区域综合协调

 

 

 

 

 

(二)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七、工业集中区在建和规划项目

 


 

前 言

 

 

 

池州市贵池区梅里工业集中区位于秋江街道办事处境内,其规划控制面积5平方公里(7500亩),横跨梅里、莲台两村,2004年3月份开始筹建,目前已建成896亩。自2006年8月份区委、区政府将该园区的管理权下放给秋江街道办事处以来,园区通过发挥区位及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园区工业,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园区内已落户企业33家,已投产企业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

梅里工业集中区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各种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完成了工业集中区起步区406亩的工业排水设施建设和140亩的布局规划整理工作,对二期扩规的120亩土地实施“五通一平”工作。2008年拟在紧靠工业区的莲台村杨家塘征收荒滩1300亩,并利用今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契机向园区原规划范围内的南部拓展,进行园区四期扩规,以形成集中、联片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工业集中区,使园区真正成为“工业发展的载体、产业集聚的高地,招商引资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

梅里工业集中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周边拥有丰富的农业、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对客商投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研究制定并实施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发挥本区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本区产业协调快速发展,实现市、区政府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

 

 

 

(一)发展背景及机遇

 

 

1、产业转移

 

当前,我们正处在前所未有的产业大转移的战略机遇期。

一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开发中国庞大市场的需要,世界制造业发达国家正在不断地将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转移到中国,而我国沿海地区由于要素供给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跨国集团把目光正投向中西部,这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机遇。

二是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呈加速之势,这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机遇。促成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四大动力是:

①东部要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市场,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市场拓展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驱动力。中西部地区潜在和现实的庞大市场成为东部地区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与转移的重要驱动。

②资源问题是导致产业转移的直接原因。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经济高速发展,造成资源紧张,直接带来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沿海发达地区纷纷把工业或工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扩散,其本身则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

③中西部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我国自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的空间配置更趋优化,这些基础设施需要大规模产业转移来支持正常运营。

④东部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转移是必然选择。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面临升级的压力,东部地区目前都将发展技术密集产业作为地区新一轮产业优化升级的选择。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淘汰和转移低层次劣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从国际背景看,东西部产业转移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需求。我国东部人力、水电气成本及土地成本高,挤压了投资上的利润空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周边的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的吸引外资政策,纷纷出台更为优惠的措施,吸引走了数额极高的外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指出,不少国外企业开始向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地设厂布点。一旦中国商务成本继续抬升,这些企业就会把订单转向东南亚一带的分厂。

由于池州与长三角地缘相通,人缘相合,文化相融,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过程,池州市必然成为长三角产业、资本转移的第一选择。池州紧邻长三角,且腹地宽广,土地优惠,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商务成本低,是长三角实施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特别是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为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

长三角地区正在发生两个新的变化:

一是空间扩容。以2007年5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上海主持召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为标志,长三角地区由“小长三角”向“大长三角”的扩容,长三角必然要“泛化”,“泛长三角”从学术界的“概念”层面转向政府的操作层面。国务院批准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增加了“泛长三角”的内容。

二是功能转型。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为形成四大区域功能,即:①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地区;②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③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④我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地区。

因为空间扩容,长三角地区部分产业要“腾笼换鸟”,向泛长三角地区转移,要求合作机制的外部扩展。因为功能转型,长三角地区将在产业、市场、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加强融合、互动发展,合作机制将进入“一体化”机制。

上述两个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泛长三角合作区域”的形成发展。

合作区域:不改变行政区划,又打破行政区界限的新型区域(第三种区域)。

合作机制:行政机制+市场机制。

这种形势,给池州带来空间的机遇——产业转移

(1)资源约束型产业转移:重化工业(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

(2)成本推进型产业转移:加工制造业

(3)出口挤压型产业转移:轻纺工业

(4)结构提升型产业转移:传统产业,一般制造业

(5)面向中部市场的产业:金融、保险、物流、文化等现代服务业

(6)总部经济型产业转移:规模扩张的产品,上市公司

(7)产权重组型产业转移:品牌企业

(8)环境限制型产业转移:传统产业

(9)互补型的产业对接:产业集群

进年来,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梯度转移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这为池州市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培育,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2、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平稳增长、社会需求稳步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居民收入的增长加速了以住房、家用轿车、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为主要消费点的居民消费升级进程。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为生产发展带来了新空间。

我国在2000年总体达小康后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奋进。根据日本、韩国等国家消费结构演变规律,从以家用电器消费为主的第二次消费升级过渡到以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为主的第三次消费升级,大约需要7-10年的资金积累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完成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千元级耐用消费品普及后,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期,目前正在进入第三次消费升级阶段。也就是说,在21世纪前10年中,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正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期,这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需求动力源泉。

把握当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应积极发展与汽车、房地产、电子通讯等行业密切关联的产业,广泛参与泛长江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构筑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产业链。

 

 

3、泛长三角区域经济深入开展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提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是对安徽发展全新的定位,为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

长三角“泛化”对于池州加快发展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推动池州大发展、大跨越,市政府提出,要建好“三大基地”,抓好“四个对接”:把池州打造成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长三角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长三角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在思想观念上对接、基础设施上对接、发展环境上对接、体制机制上对接。这是基于市情和发展现状,从池州实际出发,顺应发展趋势,所确定的功能定位。建“三个基地”是目标、任务,抓“四个对接”是措施、是保障。

池州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经济往来密切,人员往来频繁,要素流动加快,呈加速融合态势。池州与上海闸北区、浙江台州、湖州是友好城市,是“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之一,还荣获了“2008年浙商(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目前,池州有70%的投资来自苏浙沪,70%招商项目来自苏浙沪,我市70%矿产资源供应长三角,70%农副产品销往长三角。池州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前景广阔。

池州紧邻苏、浙、沪等华东经济发达地区,位于泛长三角腹地,处于皖江经济带之中,是承东启西、呼南应北的江南肱股之地。近几年来,我市认真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不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致力改善交通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向发展,已呈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近年来,我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推进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重大决策,坚持把长三角作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的步伐越走越快。

 

 

4、池州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市委、政府提出“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实施工业突破成为我市这几年的工作主线、重中之重。在市委一届十次全会上,确立了抓发展首先要抓工业,强市首先要强工业的理念,明确了以加速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推进池州加快追赶,奋力崛起的工作主调。按照市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工业强市”战略的推动下,全市各地各部门强化了工业意识,集中力量抓工业、抓招商、抓园区,努力推动工业突破,形成了工业主导的发展格局。

池州市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打好特色牌,增强竞争力,全市初步形成非金属矿采选加工、有色金属材料、纺织服装、玩具、绿色有机食品、机械仪表、医药化工、能源等特色产业,工业经济呈现出高速高效增长态势。

(二)发展基础与优势

 

 

1、区位条件

 

池州区位适中,处于皖江经济带的西南部,承东启西,紧邻长三角,西接华中经济协作区,是鄂赣皖三省交界处,是长江上重要节点城市。安徽有“三山三水三大经济板块”,就“山”而言,池州有九华山;就“水”而言,池州紧临长江,有162公里的岸线资源;就“经济板块”而言,池州位于皖江城市带与皖南国际旅游区的交汇地带,在省内跨这两大经济板块的城市,唯有池州。

贵池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与铜陵接壤,南连九华山、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是池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

梅里距池城市西门大桥(318国道)仅3公里;离池州港集装箱码头15公里,池州火车站和高速公路入口处10公里;距规划中的九华山机场25公里,与池城隔河相望。区位优势明显。

 

 

2、要素

 

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经济高速发展,造成资源紧张,直接带来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沿海发达地区纷纷把工业或工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扩散,其本身则由工业生产中心转向工业调控中心。池州拥有重要的发展要素,实施工业强市,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具有以下基础和条件:

(1)生态和资源优势:池州市森林覆盖率高,矿产、旅游、岸线、淡水、农产品等资源优势明显,人口密度小,人均占有资源量多,环境容量大,有利于实施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2)交通优势:池州市境内规划和已建的交通干线有:三座跨江公路大桥、一座跨江铁路大桥、四条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合黄高速、安景高速、东九高速)和三条铁路干线(铜九铁路、安景铁路、沿江城际铁路)、九华山旅游机场以及162公里的长江岸线,形成了快速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池州已成为长三角的近郊,“同城效应”进一步呈现。

(3)产业优势。池州现在规划的产业体系,主要是非金属矿新材料、金属矿深加工、船舶制造、精细化工、旅游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这些都是依托我们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而长三角地区在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可以说,池州融入长三角可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的空间非常大。

(4)发展态势: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池州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干部群众期盼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愿望空前强烈,池州已迈入新的快速发展期。

(5)邮电通信:全市拥有程控电话20万门,电话普及率达95%,图文传真、无线传呼、移动通讯、IP电话、数据通信全面开通,邮电通讯十分方便快捷。

(6)水电供应:全市拥有城镇公用水厂20多座,日供水能力30万吨以上,其中市区日供水能力12万吨;池州地处华东电网,全市现有220KV变电所1座,110KV变电所9座,水电站79座,火力发电厂2座,其中九华发电公司4×30万千瓦机组项目的一期工程2×30万机组已正式建成并网发电。

(7)金融服务:池州金融服务体系由中国人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保险集团公司、安徽省证券公司等在池分支机构组成,设施完备、服务优良。外商投资企业经市外汇管理局批准,可在池州中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设外币、外汇帐户,并可通过本地金融市场调剂外汇余缺。

(8)文化教育:全市有高等院校2所,中等专业院校25所,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结构合理,发展迅速,为经济建设提供各类人才。

(9)医疗卫生:全市卫生医疗机构323个,其中二等甲级医院4座,各类床位总数3550张,卫生技术人员3500人,并拥有血站和急救中心。

 

 

3、资源禀赋

 

 

 

实施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池州生态、旅游、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合作有“资本”:

(1)在矿产资源方面,已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等金属矿产储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银储量可观,尤以方解石、白云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资源储量大、品质优良,素有“中国看华东、华东看池州”之说。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基础产业,为池州成长为长三角原材料产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池州参与其产业垂直分工、建设配套工业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2)在岸线资源方面,长江“黄金水道”过境162公里,占皖江岸线40%,其中有近30公里可建深水港口。池州港为一类开放口岸。目前,尚有大部分优质岸线有待开发,可利用空间大。

(3)在物产资源方面,池州是全省重要的优质棉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茧丝绸优质原料和多种水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贵池、东至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区)。目前全市已建成十大农产品基地:①年产1000吨“秋浦花鳜”生产基地,②1500万羽沿江水禽养殖基地,③3000万羽皖南土鸡养殖基地,④3万亩水生蔬菜生产基地,⑤6万亩高山蔬菜(山野菜)种植基地,⑥10万亩蚕桑基地,⑦10万亩山茱萸等中药材生产基地,⑧2万亩苎麻种植基地,⑨1.5亿棒食用菌生产基地,⑩10万亩“九华佛茶”和5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

现阶段重化工业呈加速发展趋势,对资源的利用度大幅提高,这有助于我市综合开发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长江岸线资源,加速工业经济转型的升级。

 

 

4、政策环境

 

 

 

泛长三角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泛长三角”已被国务院写进长三角区域规划中,这说明中央和国务院高层已经认可,随之而来的,必将有一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要出台,这为我们加速融入长三角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

“十一五”期间,长江流域将形成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亚太地区最具规模与实力的大河产业带,与中国沿海经济带一起,成为东亚和环太平洋西岸巨型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流域GDP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总体要求,并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促进皖江大发展。对我市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抢先进行产业衔接,主动迎接辐射,融入以沪、宁为核心的中国最大城镇密集带和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为畅通的长三角大市场体系中,将是大好时机。

近年来,全市上下更新思想观念,提高办事效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对各类收费标准与行为进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由原来的274项减少到188项,非行政许可事项由140项减少到50项,总精简率为42.5%。同时推行‘一费清’政策,实行项目审批分类申报、一口受理、一章审定、一费缴清,并采取代理服务、帮办服务、绿色服务三种无偿服务方式,积极为客商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保姆式’服务,为投资客商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和谐的投资环境。

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境内外企业、个人或团体来我区投资兴业,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池州市贵池区委、人民政府制定了投资优惠政策:(1)凡域外投资者来贵池区投资新办生产、加工型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可分别在期限内享受免收行政事业性费用;(2)已缴纳的增值税地方收入部分可分别按一定比例由同级财政用于奖励企业发展;(3)从获利年度起,己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可分别在一定期限内由同级财政全部用于奖励企业发展;(4)域外投资者投资生产、加工型企业,己缴纳的同级留成部分土地出让金,可由同级财政按比例返还给企业。以后土地使用权发生转让的,优惠部分收回。贵池区的投资优惠政策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促进产业发展。

政策环境总体有利,但也有限制的一面:中央把“两个防止”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紧的货币政策,使信贷规模减少,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内外资企业“两税合一”提高了外资进入门槛,增大了招商引资难度;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和2831项商品出口退税调整,增加了企业出口难度;环保实行“一票否决”,节能减排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区产业发展难度。

 

 

5、产业发展基础

 

 

 

 

 

(1)综述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不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致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与此同时,通过“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强力推进城市建设,我市的主城区建设框架已经拉开,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形成“滨江环湖、一城五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雏形正在形成。

贵池区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地处皖江经济带核心区域。近几年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之路,抢抓发展机遇,实施东向发展,目前,全区基本形成了冶金、机械制造、非金属新材料加工、饮料及食品安全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贵池工业园区和4个镇街特色工业集中区雏形初现,贵池区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贵池区工业拥有五大优势,即:传统产业(家用机床、精密铸造等)优势;岸线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农产品资源优势。今后的发展目标是立足“五大优势”,建设“五大基地”,即: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非金属新材料加工基地;船舶制造和冶金制造基地;饮料及安全食品加工基地、区域性服装;纺织、工艺品加工基地。

 

 

(2)梅里工业集中区产业基础

 

目前,梅里工业集中区已投产企业1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重点骨干企业有池州市常兴金属制造、池州市浙源纸业、池州市大维纺织品、池州市梅里生态米业、祺岭生态苑食品等。在建企业13家,规模以上企业有银河机械制造、杭申机械设备、诗诗安纳时装、汉武投资(服装)等。在谈企业4家,包括南京汇众集团(汽车配件等)、湖州市恒新商标制带、天津生物碱、浙江温宁服装等,全部为规模以上企业。梅里工业集中区已形成以机械制造为主,轻工、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等多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中区。

梅里工业集中区在筹建之时,就立足于科学建园,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统筹发展”的思路,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园区应有的优势,为园区项目建设的推进,以及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园区利用各种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完成了工业集中区起步区406亩的工业排水设施建设和140亩的布局规划整理工作,对二期扩规的120亩土地实施“五通一平”工作。

园区的规划控制面积为5平方公里,横跨秋江办事处梅里、莲台两个村,目前园区面积为896亩。2008年,园区计划投资2000万元进行园区建设,完成园区三期扩规的230亩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拟征收紧靠工业区的莲台村杨家塘荒滩1300亩,并利用今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契机向园区原规划范围内的南部拓展,进行园区四期规划,以形成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工业区,使工业集中区真正成为“工业发展的载体、产业集聚的高地,招商引资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

(三)制约条件与挑战

梅里工业集中区虽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着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竞争加剧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家关于东部加快、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四大战略的全面实施,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贵池区经济规模小、水平低、效益差,在低起点上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由于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而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只有抢抓机遇,整合资源,积极进取,及时应对挑战,才有可能在“东向战略”中获得一席之地。??

 

 

2、资源环境约束力增大

 

我市资源方面虽然相对富有,但工业仍以传统资源型高能耗、低产出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传统工业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以量的扩张和消耗资源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方面虽然具有相对较大的环境容量,但池州存在局部污染问题,少数企业存在非法排污现象,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水平不高,反弹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战略的快速推进,必将伴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增加。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力加大。因此,必须谋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合理开发资源、高效利用资源、重点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开发建设起步较晚

 

梅里工业集中区于2004年3月份开始筹建,由于开发建设起步较晚,存在以下问题:

(1)工业区土地储备不足。本区规划面积为7500亩,目前才建成896多亩,由于园区原规划范围内的南部土地80%是基本农田,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进一步从紧,以及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的逐步提高,后期土地征用工作难度加大。

(2)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资金困难。08年园区建设约须资金2000万元,其中包括征地费442万元、“五通一平”费用1221万元、园区绿化和环境整治237万元、前期尾欠工程款100万元。解决这一大笔资金来源成为难题。

(3)企业融资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因为今年银根异常缩紧,显得尤为严重。落户在梅里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2007年年底的特大雪灾使园区部分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由于缺乏资金来源,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生产。需要加大银企对接力度,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4)招商引资问题。第一,招商实效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一是部分项目土地出让金未到位;二是部分项目未达到投资规模,又欠土地出让金;三是部分项目不是工业投资项目。第二,实现招大商,引进大项目的难度越来越大,影响园区发展后劲。

 

二、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产业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国家产业政策,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和“长三角”工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开放活区、创业兴区、工业强区”的发展思路,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优化提升企业发展环境为服务,促进梅里工业集中区产业快速发展。

(二)产业发展基本原则

1.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促进资源节约和节能降耗,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实现速度和质量的有机统一。严把入园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予引进。

2.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在产业导向、资源配置、项目引进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作用,通过规划、用地、税收、补助、服务等各种手段,加快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3.坚持错位发展。符合政府战略意图,与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相协调,在此前提下,立足基础,创造条件,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发挥比较优势,进行自我发展。

4.坚持规划引领发展。一是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政策;二是做好用地的详细规划及发展分步实施计划;三是做好交通运输、给排水、供电、通信、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工作。

(三)产业发展规划期限与目标

 

 

1.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8年——2015年。

 

 

2.发展目标

 

(1)园区规模:规划期间,规划控制面积为7500亩,目前已建成896亩,后期园区扩规分三期进行:一期征地1500亩,主要为在谈项目和近期拟招商项目提供建设用地,计划在2009年6月底前完成;二期征地1500亩,主要为后期拟招商项目提供建设用地;计划在2010年6月底前完成;三期征地3605亩,一为后期拟招商项目提供建设用地,二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建设用地,计划在2011年6月底前完成。

(2)招商引资和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力争到2013底,完成招商引资100亿元,实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落户工业企业达16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40家。其间,在2010年底完成招商引资60亿元,实现项目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落户工业企业达1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25家。

(3)经济发展指标:力争到2015年底,建成项目年总销售额100亿元,年利税14亿元,年工业增加值24亿元,解决就业3万人以上。其间,到2010年底,建成项目年总销售额60亿元,年利税8.4亿元,年工业增加值14.4亿元,解决就业1.8万人以上。

 

三、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梅里是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中小企业创业园区,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定位原则,依托当地资源,围绕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对接方向,立足已有产业发展基础,对梅里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定位是:以加工制造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和配件加工,以及服装加工,同时承接其它加工和制造业入园。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区,在电子与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及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策划一批重大项目,开展招商引资,搭建高新技术创业平台,孵化、培育中小企业科技创业,逐步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四、工业集中区空间布局及主要产品发展任务

 

 

 

(一)布局思路及框架

1.空间布局思路:产业集中原则,功能布局原则,合理预测产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便于道路、水电、环保、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因地就势进行布局。

2.产业空间布局:梅里工业集中区产业空间布局按产业类型总体分为三大板块,即:起步区、高新产业区和综合加工区。①起步区位于基地东部,占地面积406亩,为现状工业区域;②高新产业区位于基地西部,占地面积2000亩左右;③综合加工区位于基地中部,占地面积4000亩左右。工业用地占地总面积为6406亩左右。

3.其它布局:工业集中区其它地块规划为服务区和生活区,其中:服务区是为园区企业服务,故设在基地中部偏东,占地面积120亩左右;生活区(包括住居、商业、教育、卫生等)应离开生产区,故设在基地东西两侧外,占地面积1000亩左右。服务区和生活区占地总面积为1094亩左右。

4.用地控制指标:绿化用地占地25%左右,道路、停车场用地占地12.5%左右,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占地0.5%左右,行政服务用地占地小于0.5%左右,金融、保险、电信、邮电等服务用地占地1%左右,工业用地建筑系数不小于40%,生活区住宅容积率不小于2.0。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要求不低于100万元/亩。

(二)主要产品发展任务

围绕100亿元产业目标,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在本规划期间主要产品发展任务如下:

1.加工机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年利税1.2亿元。

2.农业机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年利税1.2亿元。

3.机械配件:年销售收入10亿元,年利税1亿元。

4.汽车配件:年销售收入10亿元,年利税2亿元。

5.节能环保设备:年销售收入1.6亿元,年利税0.2亿元。

6.消防环保设备:年销售收入2亿元,年利税0.6亿元。

7.节能电机:年销售收入10亿元,年利税1.6亿元。

8.生物药品:年销售收入6亿元,年利税2亿元。

9.新型建筑材料:年销售收入2亿元,年利税0.4亿元。

10.全降解新型包装材料:年销售收入6亿元,年利税0.8亿元。

11

 

 

 

 

 

 

 

 

 

 

 

 

 

 

 

 

 

 

 

 

 

 

产业发展规划